附中老师


                      附中1971--1980革委会主任、校长孟广平
 


                                   周洪键


                                 章学淳




                                   饶毅







                                                    孙增彪
 





                                                           常竞超




                                                              柳琪




                                                                   章熊





                                                                  沈礼芬




                                                                 陈剑刚








                                                              陈育林



                                                                 关秋岚


赵晓虹与我们一起回忆:可敬的附中老师

欣闻母校北大附中建校五十周年。经过几代老师的努力北大附中已然跻身于有口皆碑的一流名校之列。五十年的路途上有春光明媚,也有雨雪交加。我和我的 同学们有幸曾经就读于北大附中,恰巧见证了学校所走过的一段艰难历程。北大附中的老师们在文革困难环境中辛勤工作、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让我们至 今难以忘怀。
    我们这一届学生一九七一年升入北大附中时,正是文革中间。那无疑是中国教育的非常困难时期。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社会政治地位低下,业务好的人会有被指为“白 专”的危险。“读书无用”是生活现实。学校的大喇叭天天在批判师道尊严,课堂无纪律可言,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老师最好谨言慎行,万一哪一句话讲错被一群 天真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抓到,无限上纲上线后果不可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老师们承受的压力非当年身处其境者不能体会万一。
    即便在这样的逆境中,北大附中聚集着的一批具有极高业务水准的教师们仍然勤恳努力、任劳任怨地教书育人,尽他们最大的努力给予我们最好的教育。每当同学们 聚会谈到我们的中学老师,大家都满怀感激,并为少年时的不懂事而惭愧。我们有幸有着天下最好的老师,却不幸未能珍惜跟随这样好的老师学习的机会。
    孙曾彪老师是我初一年级和高中的班主任,也是数学课任课老师。七一年,我们几个从北大鲤鱼洲干校回京的同学插班到孙老师班上。由于文革期间学制的混乱,我 们在由北京到外地,再由外地回北京的转换中,比在京同学少上了一年学,相当于跳了一个年级,功课跟不上。记得刚入学即赶上班级月考,英文只得了18 分,整篇卷子上只有一句话学过:“We study hard for world revolution.” 不知现在的学生们能否读懂这样的文革英语。数学课我们在鲤鱼洲刚刚学到分数,而北京的同学已经学过一元一次方程,为此孙老师课后专门为我们补课。孙老师一 身书卷气,讲课从容不迫,流畅清晰,板书漂亮,重点突出又深入浅出。听孙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自然而然的,孙老师课上没有捣乱的学生。
    初中二年级时有一段所谓的“右倾回潮”时期,当时周恩来总理指示学校加强基础教育。北大附中的老师们积极响应,热情饱满,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孙曾彪老 师和颜同照老师组织了数学课外小组,讲解的都是教学大纲以外,有深度有难度的趣味数学、几何、排列组合、数学归纳法等,并有许多逻辑思维的训练。颜同照老 师诙谐幽默,课堂上笑声连连,首倡的“假装明白法”相信当时的学生都印象深刻。这些基础的数学训练对我们文革结束以后参加七七年高考大有帮助。陈育林老师 组织了物理课外小组,给我们讲解电路原理,组织大家动手组装当时先进的半导体收音机,从最初焊接连线的来复再生式到后来的印刷电路,启发我们对科学技术的 兴趣爱好。老师们的努力让北大附中一时间有了一股欣欣向学的新风气,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由衷欢迎。  
    我们的老师们用业余时间做这些事情,完全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心,自己从中得不到一分钱的利益。然而好景不长,政治形势不久发生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随即被批判为右倾回潮,不知道积极参与课外教学的老师们是否因此在后来的反右倾回潮的运动中受到政治压力。
    常竞超老师是我初三的班主任和历史老师。常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美兼口才佳。课堂上常老师娓娓道来,像讲故事一般总能吸引住同学们的注意力专心听讲。要知道,文革时的教室多半是乱哄哄的,常老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源自于常老师深厚的学识修养。
    北大附中名师荟萃,举不胜举,比如章熊老师的学问及书法均享盛名,在校时却没能有机会上章老师的语文课,甚为遗憾。
    行文至此,还要借此机会感谢鲤鱼洲五七学校的老师们。鲤鱼洲位于江西省的鄱阳湖畔,是文革中北大教职员工下放劳动、围荒垦田的农场,也称五、七干校。父母 下放,带去了一群无人照看的半大的孩子们。刚开始孩子们跟随各自父母的连队(干校军事管理,各系改称连队)劳动,后来干校把孩子们聚集到一起,又从各连队 抽出一些人员给我们做老师,成立了五七学校。五七学校存在不过两年,开学时全部学生转自北大附中、附小。后来回京,五七学校的学生们又全部被北大附中、附 小接收。五七学校的校长孟广平老师后来曾任北大附中校长。因此我心目中把鲤鱼洲五七学校看作是北大附中(附小)的临时分校,只是五七学校的老师是临时从北 大各系的下放人员中抽调的,不在附中编制。其实,北大附中的许多老师也是从北大抽调过来的,为的是加强附中教学力量。
    鲤鱼洲的教学环境自然比北京要差,老师们为学生的教育成长付出了许多心血。五七学校不正规,每个年级不过十来个学生。我们自成一个连队,孩子们都离开家长 的草棚,住到一座大粮库里,上下两层大通铺,一人一个铺盖卷,晚上铺开来睡,白天卷上去。老师们除了教书以外还要在生活上照顾学生。后来粮食收下来要用粮 库了,我们才又回到各自家长的连队住宿。学校刚成立时没有教室。晴天上课,我们在场院围坐一圈,雨天就坐在粮库里的床板上。膝盖就是课桌,连黑板也没有。 后来老师领着我们盖了教室,土地里钉两根木桩,架一块窄木板,就成一条长凳,坐四个学生。长凳前再钉两根高一点儿的木桩,搭条一尺宽的木板,就是我们的课 桌。
    五七学校虽然不正规,老师却都有大学问。学校初办时每晚都停电,屋里太黑,我们总爱在粮库前的场院玩。杨海寿老师常常对着满天星斗给我们讲星星,讲月亮。 杨老师还告诉我们从太空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美丽的蓝色。后来知道杨海寿老师是北大地球物理系天文教研室的前辈老师,1960年北大球系成立天文教研室,严 老师是首任教研室副主任。还有一位美丽的女老师,语文课上将一篇散文朗诵得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可惜我们那时在只想着玩的年龄,空负这样的好老师。
    文革时代教育革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因此学校不教数理化,代之以工业基础课和农业基础课。农基课郭老师(北大生物系)手把手地教我们 做细菌肥料。这菌肥有一个由数字组成听起来像密码似的名字:5406 ,其实是一种固氮菌,可以把土壤中的氮转化成能为植物吸收的氮。我们要做的是先把菌种接种到试管里,菌长多了再接种到大瓶的培养液里,一步步扩增,最后在 大堆的米糠里发酵。老师不知从哪里变出些玻璃棒,试管,烧杯,还有精确的天平。精致的天平砝码装在衬着深色绒布的木盒里。这些简单的实验室用品在我们小学 生眼里都新鲜极了,是从没接触过的高级玩具。试管,培养基需要消毒,我们借用医务连给注射器消毒用的高压锅,放在屋檐下用木炭加热。老师告诉我们加热到 120度保持二十分钟即可。可是我们赶上个雨雪交加的冷天,炭火有气无力,不多的热量被风一刮就散没了,我们从下午折腾到天黑,也没能达到所需要的温度。 老师还领着我们在教室里用木板搭了一小间房中房,木板缝用几层旧报纸糊严。然后用硫磺熏了消毒,作为无菌室。这无菌室虽然土,可是很严密,一次李颖与另一 位同学在无菌室烧炭盆给培养基加热,炭火越燃越无力,这是缺氧的迹象了,两位小同学却不懂,为了让炭火燃旺,坐在旁边尽职地用力煽火,后来头晕恶心跑出来 呕吐,老师惊呼着煤气中毒,赶快把门打开。后来,我们做了好多菌肥,都施在了菜地里。
    几十年的时间弹指而过,如今我们都已经年过半百,当年辛勤哺育我们的老师们多已退休。回首少年往事,由衷地感谢当年的老师们,没有他们文革逆境中忍辱负重教书育人,就没有我们后来的人生。
五十年来北大附中一代代老师们无私付出,辛勤耕耘,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北大附中的毕业生们也惟有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正直做人方不负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 comments:

  1. 你从哪找到的?贴这儿了。

    XZ

    ReplyDelete
  2. 先在朱桦给我的校庆记念册上看到,尤其是五七学校那段,让我感想连篇;后来终于在网上找到,copy上来,你不会介意吧?

    ReplyDelete
  3. 感想连篇,也写几篇吧?

    ReplyDelete
  4. 你的文笔和记性都那么好, 我怎么比得了呢?
    记得有一次刚消毒完培养基需要近快打开高压锅,大家都在焦急的等待,不知怎么办才好。我想起家里用的高压锅,用凉水浇浇就可以很快打开锅盖,于是取来凉水就浇,老师当时也特高兴,锅盖很快倒是打开了,但是里面的培养基也溢出来了。。。哈哈!

    ReplyDelete
  5. 我哪有文笔可言,写着玩罢了。
    你看,你也记得那么多故事呢,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