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0, 2011
Thursday, December 29, 2011
Saturday, December 24, 2011
使用要点
修改: 点击 小黄笔, Edit Posts 就可以修改,删除 或 更新。
每个 Folder 里都有小黄笔,供您上新帖,和新照片等等。。。
Friday, December 23, 2011
有缘相会
若不是在阔别二,三十年后又与大家取得联系,我不会想到缘份这两个字。你们每一位都是我的亲密好友,有我在鲤鱼州五七干校一起劳动学习的小朋友,有我在花盆公社一起插队的知青,有我在北医一起上大学的校友,当然还有一直都未曾终断联系的好友,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毕业于同一所中学,我们都是北大附中的校友!为了便于联系、便于分享信息和照片,免去不必要地重复邮件,我搞了一个沟通平台,在此请大家参加。每个人都是版主,可以上传照片,留言并发表博克。相信各位还有一些我们都认识的校友,您可以尽管发出邀请,请他们也参加我们的"有缘相会"!
1977年高考与北大附中的辉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5日 16:59 新浪教育
在2010年3月的校庆50周年筹备会上,66届高三老大姐、附中陈振群老师跟我说了这么一个情况:1977年恢复高考时,延庆县录取率在北京市各区县 竟然最高,后来发现高分主要集中在千家店一个考场上,考生大多是来自北大附中、清华附中的插队知青。陈老师希望我把这个情况回忆一下,写点东西,也是对 “文革”特殊时期北大附中教育水准的一个印证。
的确,学校也和人一样,再辉煌的历史也是从平凡的细节中闪现出来的。我会尽力搜寻点滴原始材料,拼合当年的图景,还原一页史实。
我们74届高中是北京市“文革”中恢复的第一届高中。1971年12月10日,北大附中两个高中班从十个初中班中应运而生,开始了传奇般的高中生活。之 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学校和老师以充满了激情的教学,迅速把教育质量恢复到高水平。譬如期末英语听力考试,同学们都是挨个进考场,自由选题,老师将选中的英 语故事念三遍后,就要马上口译出来。
而且,我们还有机会听到大学水平的课程,这在那个中学质量普遍下降到小学水平的时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个连敬业都需要勇气的荒谬时代里,北大附中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开启我们的心智,使我们提前告别孤陋寡闻的;她的学子也才能在1977年的高考中一鸣惊人,为母校重铸辉煌。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回忆:
1977年12月10日,北大附中花盆公社知青在延庆千家店镇参加“文革”后首届高考。
1978年1月19日,我从电话中得知,公社共有47名考生上了体检分数线,其中知青44名,北大附中占39名。(注:当年公社另有月坛中学等插队知青40多人。)
1978年2月27日,我在县城拿到录取通知书,翌日报到。花盆公社考生第一批录取23人,最终录取35人。其中32名为来自北大附中74届、75届和76届高中毕业生。
遗憾的是,我没有掌握当年确切的报考人数,但可以大致推算。高考那天早上五点,公社用一辆130卡车分两次把全部考生运送到20多里外的千家店考场。由 于车型较小,车帮较矮,山路较险,两次运送的全部考生应不超过70人。即使假设这其中有55名都是北大附中考生,那么录取率也至少在58%以上。而根据教 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北京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年鉴》一书所记载,1977年北京市高考报名人数共有15.8万人,录取0.9万人,录取率不到 5.7%。那么,仅在花盆公社插队的北大附中考生录取率就已超过当年的十倍。这的确是一个奇迹。
1977年高考准考证。
我还找到了当年抄录的一份录取名单,如今读来已显珍贵,值得玩味,特附录如下:
花盆公社1977级大学生录取名单
(注:共35名,其中32人为北大附中毕业)
赵元吉 江苏苏州工学院
王小芝 北京体育学院
张文俊 南京华东工程学院
陈晓燕 山西财经学院
刘超 北京邮电学院
孔泌峥 南京大学
张天文 武汉大学
梁钦元 西北轻工学院
陈卓 北京化工学院
黄大京 北京钢铁学院
张宾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李林立 北京师范学院
冯放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周镛 清华大学
黄彦 北京第二医学院
郭小聪 北京大学
黄春玮 北京医学院
裴石燕 北京工业大学
胡宾 北京大学
李莉 江苏新医
许小峰 南京气象学院
颜吾绮 北京医学院
徐佳 北京师范大学
刘宏 北京师范大学
魏虹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王旭 大连海运学院
汤潮 清华大学
丁诵青 清华大学
毛其晶 清华大学
蔡立宁 北京医学院
荣秀云 北京工业大学
肖人孟 河北地质学院
刘景一 农业大学(自愿放弃)
毕道深 清华大学(走读生)
王燕 北京医学院(走读生)
Wednesday, December 21, 2011
Subscribe to:
Posts (Atom)